太仓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公报
太仓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公报
首页>常委会会议>太仓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公报

关于我市“六五”普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7-04-06 14:33

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委
  2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鸿斌带领内务司法工委的同志赴司法局调研,听取“六五”普法的情况汇报,会后实地视察了机关、社区以及法治教育基地、法治公园、法治广场等场所,深入了解“六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广泛听取开展“七五”普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第六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2011—2015年)顺利实施。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法治太仓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实现法治文化建设全覆盖、法治宣传零盲区为目标,大力推进以“崇尚法律信仰,彰显司法公正,让人的尊严在法律的太阳下熠熠生辉”为主题的“光辉工程”,全面实施“光辉太仓”行动计划,不断推进普法理念、普法机制、普法载体创新,为推进法治太仓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保障、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强化理论支撑,首创公共法律服务新概念
  我市于2011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公共法律服务概念,增强了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有效支撑了我市“六五”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该概念被上级高度肯定写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我市出台的全国首个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工作规划,第一次对公共法律服务的基本概念、基本项目、实施路径等进行了界定。使法治宣传教育从空洞的说教转变为在现实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普法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倡导法律消费理念,召开了全市法律消费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着力培养公民的法律消费意识,变公民被动的消极的守法意识为主动积极的用法意识。健全理论研究机制。编写了近25万字的《太仓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2011年以来,《中国司法》杂志4次封面介绍太仓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经验,《法制日报》、《江苏司法》、《江苏法制报》等报刊杂志多次集中报道。
  (二)突出司法惠民,实现普法模式新转变
  突出司法惠民,以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为目标,努力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由过去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提升普法工作的实效。深化“政社互动”理念,创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大大提升了村(社区)的法治化、民主化管理水平。目前,我市150个村(社区)拥有1家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61个村(社区)达到省级标准,创建率达40%;129个村(社区)达到苏州市级标准,创建率达到87.8%,太仓市级标准的创建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惠民实事工程。连续五年建设符合社情民意、贴近群众需求的司法惠民实事项目60余个,使普法惠民成果广覆盖、看得见、摸得着,“‘六五普法’·光辉太仓”全方位进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主动服务保障改善民生。连续开展“光明万家”、“暖阳行动”、“五月的阳光”等司法惠民专项法律服务活动,组织全市百名法律服务人员、百名调解员下百村、进千企、入万家。深入推进城乡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为全市150个村(社区)全部配备法律顾问,实现法治宣传教育无盲区。打响“光辉日”“光辉三人行”等品牌,累计解答群众咨询11000余人次,举办法治讲座300余场,发放法治宣传资料五万余份。
  (三)推行均等普惠,构建法治宣传全覆盖新体系
  紧贴群众法治需求,大力推进普法阵地、服务网络、教育对象等的全覆盖,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说服力。普法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统筹普法与公共法律服务协同发展,构建“四纵三横”公共法律服务网。市镇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面建成,126家村(社区)便民法律服务“阳光屋”投入运行,形成了覆盖城乡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普法服务全面延伸到服务群众第一线。法治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加强市镇两级载体建设,建成市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光辉”法治艺术学校等市级法治文化阵地,以及璜泾法治文化广场、新区新市民法治俱乐部等镇级法治文化阵地,“六五”普法期间,全市建成40余个法治文化阵地,实现了市镇两级阵地的全覆盖。市“光辉”法治艺术学校和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重点对象普法实现全覆盖。完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法档案,建立新任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实施“太阳之子”青少年法治教育行动计划,坚持不懈抓好青少年普法。拓宽农民工学法覆盖面,每年举办“农民工学法活动周”等活动。法治宣传手段实现全覆盖。加强法治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形成了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纸有文、网络有形的立体式宣传模式。积极适应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形成普法微博微信、法治文化公园网站、《太阳》杂志电子阅读、论坛“律师在线”四大载体,点击率达260万次。
  (四)整合社会资源,开创社会化普法新局面
  以社会协同的理念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六五”普法工作,有效提升了法治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度。大力加强普法社会力量建设,成立了经济社会发展法律服务团、法律服务志愿团、太阳法治文化艺术团等15支社会协同力量,有效拓展了普法工作队伍。“六五”普法以来,我市涌现出一批民间普法达人,其中两人被评为苏州普法达人。积极探索“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百姓受惠”的法治文化建设新模式。借力社会专业力量,承担微电影拍摄等工作,我市原创的法治微电影《老有所依》获得第十届全国法制微电影大赛优秀奖。
  (五)铸就“太阳”品牌,塑造“六五”普法新形象
  始终围绕“‘六五’普法·光辉太仓,让法律的光芒播撒大地”这一太仓“六五”普法的主题,加强法治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特色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浓郁太仓特色的“太阳”普法品牌。整合法治文化资源,推出以法治文化季刊《太阳》杂志为主打精品的“六五”普法系列读本。成功创设并举办全球华人网络法治微小说大赛“光辉奖”,作品集《法治与良知》、《醉清风》全国新华书店首发。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向市民工作、生活等领域的全方位影响和渗透,常态化开展“法治文艺、法治电影、法治图片、法治讲座、法律服务”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每年组织开展“市民学法大行动”、法治文艺百团大展演、法治图片展、千人法治征文比赛、法治动漫漫画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掀起“六五”普法热潮。2011年以来,我们累计举办各类法治文化活动2800余场,参加群众达83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我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在“六五”普法中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但是与形势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阵地建设不够平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接受新鲜事物渠道不断扩大,传统的法治宣传教育手段和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新型传媒不断涌现,经济社会形势日趋复杂,各类不安全、不稳定的状况日益凸显。以上种种客观因素导致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面临不少新挑战。“六五”普法期间没有落实一项具有竞争力的市级普法新阵地,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市市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存在明显短板。基于上述情况,新形势下的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要向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着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法治宣传格局,不断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尚需落实。普法责任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一项全新制度。我市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各地方、各部门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认识及具体工作还存在明显差异,法治宣传教育还未渗透到执法的全过程。目前问题主要集中在普法内容杂而不精、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未能常态化等方面。
  (三)公共法律服务的普法新模式还需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发源于太仓,并且已具备较好基础,但实际工作中仍然是司法行政单打独斗,各部门齐抓共管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还未形成。只有真正意义上通过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法治实践活动,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才能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职能作用。
  (四)普法教育的形式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全民普法二十多年来,法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如何从侧重普及法律知识,转到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上来;如何从侧重履行法律义务教育方面,转到增强公民积极的法律意识上来,尤其是要用现代法治教育理念引导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如何从侧重法治教育的普及率,转到强化公民自觉自愿参加法治实践活动上来。我们的传统方法还未升级,新技术、新手段星星点点,互动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
  (五)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化运作和资源整合的力度尚在初级阶段。从法治宣传教育对象看,经过20年深入持久的普法,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有了明显增强,在生产和生活中对法律的需求日益增长,提高法治宣传教育质量,已成为人们的新追求。从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看,不同对象对法治宣传教育内容提出了不同要求,千篇一律的宣传,市场已越来越小。这对于宣传教育的社会化运作和资源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几点建议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法治宣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七五”普法,在苏州首家出台“七五”普法规划,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七五”普法领导小组,下设八个协调指导办公室,为“七五”普法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七五”普法工作中,着力保障转型创新,坚持促进富民惠民,以法治文化的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努力为谱写好中国梦的太仓篇章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强化服务群众,培育活力型群众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建设的使命在于培育群众法治精神。“七五”普法中,我们将以活力型法治文化建设为目标引领,拓展法治文化产品线,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法治文化与创意产业对接,在VR技术应用、游戏娱乐开发、光电新材料展示等方面,融合推出更多创新性法治文化产品。加强资源整合,迅速补齐大型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短板,筹划建设现代农业园法治廉政文化主题园、南园市民宪法主题文化馆、金仓湖市民法治文化公园等法治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将法治要素有机融入群众热情度高的文化、艺术、体育、教育、旅游等领域,不断掀起法治文化建设热潮。
  (二)突出重点人群,促使法治信仰逐步形成
  按照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推进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培养全社会法治信仰的关键。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关键少数”作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探索设立中小学宪法仪式机制,举办全市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坚持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重点教育。将法治宣传教育有机融入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学法用法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面向全体市民的网上法律学院,打造网上学法阵地,引导农民工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依法表达利益诉求。
  (三)坚持需求导向,推进法治文化供给侧改革
  深化对法律消费理念的认知,以群众法治需求为着眼点,健全完善需求采集、分析研判等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法律消费体系建设。进一步贯彻“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要求,研究制定重点单位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制清单,实施普法项目品牌化建设,搭建普法资源共享平台,努力实现普法责任落实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控制。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工作,深入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建设,确立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指导标准,建立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规范化、精准化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健全村(社区)公共法律顾问工作实绩考核,提升服务效能。丰富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方式,建立公职律师事务所,打造承接公益法律服务的专业组织和平台。
  (四)加速动力转换,拓展社会资源参与空间
  主动适应普法传播的新变化新要求,在夯实法治宣传教育政府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推动普法工作发展的新动能。完善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创客基地运行,加大对太阳法治艺术团、东港戏曲社、太阳法治健跑团等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普法宣传社会组织。建立市场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模式,制定产品清单、服务清单,提升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法治文艺演出、法治节(栏)目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瑞恩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合作,积极融入太仓社会事业建设总体框架,在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等领域探索新经验,夯实法治社会基层基础。
  (五)深耕品牌建设,构建开放共享的法治文化格局
  坚持法治文化精品化、品牌化思路,做大做强“法治宣传·光辉太仓”总品牌。丰富以《太阳》杂志为核心的系列法治文化刊物,不断增强刊物的文化品味和可阅读性。以全球华文法治微小说“光辉奖”为龙头,积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法治文化品牌,延伸法治微小说产品线,投拍法治微电影,参评亚洲微电影大赛,努力形成“七五”普法的拳头产品。放大“太阳宝贝”青少年法治文化品牌效应,加强校园宪法主题文化建设,使宪法精神、宪法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形成魅力独特的太仓校园文化。深化法治宣传与道德建设、法治型党组织建设以及廉政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在载体阵地一体建设、文化产品共同开发、群众活动协同推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太仓普法工作融合发展的新局面。